在10月27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相关情况,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的数字化建设是持续深化、迭代升级的长期过程,过去的发展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总体上看,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五大优势:
一是底座先行优势。上海既有“硬”的支撑,比如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上海枢纽节点,试点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获批建设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持续推动国际海光缆建设扩容;同时,也有“软”的服务,比如“随申码”正在从市民的“防疫利器”向“数字名片”升级,在医疗领域可以代替社保卡,在交通领域可以代替交通卡,在文旅领域可以扫码入场,加快实现全市“一码通行”。
二是数据活力优势。上海数据开放利用和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获批国家大数据示范综合试验区建设,一方面,公共数据开放综合排名全国领先,累计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近5400余项,形成普惠金融等十多个标杆应用(有金融机构依托自身海量数据与工商、税务等数据的融合应用,普惠金融累计放贷逾1000亿,不良贷款率从7%下降到1%以内);另一方面,大数据产业量质同升,2020年上海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16.1%,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技术型企业超300家,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数据流通总量超过百亿条。
三是场景丰富优势。城市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场,上海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为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最丰富的场景,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场景开放工作。比如,在人工智能高地建设过程中,累计开放3批58个应用场景;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道路测试测试场景丰富度和示范应用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过程中,落地多个数字人民币场景,在白名单客户数、钱包数、钱包交易量等方面均领先全国。
四是创新引领优势。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面、深度、持续创新的过程,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强大的生态。科研设施方面,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产业集聚方面,以集成电路为例,上海是国内产业链最全、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2020年产值超2000亿元,增长超21%;创新生态方面,上海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建设相得益彰,吸引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与企业,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3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企业市值全国第一。
五是规则高地优势。数字时代亟需全新的规则体系与制度保障,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举措》等文件,正加快推动《上海市数据条例》等地方立法,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国家给予的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政策红利,结合开设新型数据交易所、建设国际数据港等工作,探索新的制度突破。比如,临港新片区已建设一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发布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建成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创新“数据可用不出境”的流动模式),推进增值电信业务深化开放(实现IDC等5项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对外资100%开放)。
刚刚,吴市长介绍了“十四五”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六大工程,我们还将推进“20个新”的转型。一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七新”,建设科创新生态、金融新科技、商务新业态、航运新枢纽、在线新经济、制造新模式、农业新面貌,打造一批标杆企业(比如,100+示范工厂、10家灯塔工厂,100+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
二是生活数字化转型“八新”,比如健康新服务将推动智能院内导航、智能健康随访、智能分诊等应用,成长新空间将构建数字孪生校园、虚拟走班、个性作业、沉浸式家校互动等场景,出行新方式将实现停车预约“一张图”、公交出行“一块屏”、三码整合“一秒过”等“六个一”,此外还将推动打造居住新家园、文旅新风尚、消费新体验、扶助新模式、数字无障碍新环境。
三是治理数字化转型“五新”,围绕政务服务新体系、城市运行新韧性、经济监管新能效、社会治理新成效、智慧政法新应用,加快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首先,统筹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像城市里的水系一样,城市数据更需要互联互通有序流动、合理使用,所以构建分领域、分行业、分区域的科学的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才能真正使分散孤立的数据变成汇聚整合的数据,使原先管理的数据变成应用的数据。
其次,建立城市数据治理体系。数据要好用,必须先治理。要深入推进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加强各领域各行业数据的发展规划,健全各区各部门的数据治理机制,建立数据分类治理的规则和标准体系。
公共数据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具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职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各类数据,具有基础性、关键性、权威性、丰富性的特点,是城市数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数据对城市数据的开发利用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我们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公共数据动起来、用起来,推动解决基层和部门的“用数难”问题。主要是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定制度、建机制,推动数据在政府内部按需共享。市政府先后颁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两部政府规章,上海市数据条例已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年底前将发布。全面摸清公共数据的底数,建立数据编目机制,形成衔接一致、完整有效、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目录。截至目前,各市级部门编制资源目录7896个,各区共编制资源目录9424个。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建立应用场景为基础的授权共享机制,推动数据共享效率不断提升,形成了国家、市、区三级数据交换体系。截至目前,上海已完成跨部门共享调用超102亿次,跨层级数据下发超492亿条,与长三角共享数据超2亿条,调用国家数据超33亿次,上报国家数据超3亿条。
二是搭平台、抓治理,推动数据精准赋能。建设大数据资源平台,作为新型数字基础的底座,实现数据抽取、数据治理、共享交换、质量检测、安全防护等功能。建立数据异议纠错机制,全面提升数据质量。持续推进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三大综合库建设,推动多元、动态数据的融合治理。根据基层需求,进一步推动向基层的数据属地返还。将市级部门已归集的数据,根据各区的应用需求下沉落地到各区。截至目前,累计向16个区下发数据2.6亿条。比如,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结合自然人、法人和社保等多方数据融合计算以后得到了疫苗接种数据,把这个数据返还各区,区里可以更好地提供精准化服务,有力支撑基层疫情防控,助力构建全市免疫屏障。
三是定标准、强监管,确保数据安全规范。标准对于数据尤为重要,就如“车同轨、书同文”。本市成立首个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布7个数据地方标准和10个指导性技术文件,初步构建了涵盖“采集、归集、治理、应用、安全、运营”相关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定了公共数据安全分级分类指南,开展数据安全分级管控。数据安全是数据开发利用的“红线”和“高压线”。完善“人员、场地、终端”安全动态管理,对“云、网、数、用、端”开展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筑牢“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
下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有关要求,以即将出台的《上海市数据条例》为指引,统筹推进数据权益保护、数据流通利用、数据安全管理,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更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